當下

2023-04-25

特優 

指導老師:陳學恆老師

班  級:12E

作  者:黃雅涵

閱讀書名:群島

書籍作者:胡晴舫

出版單位:麥田出版

出版年月:021 年 3 月

版  次:初版三刷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胡晴舫為台灣女性作家,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士。因為旅居過香港、北京、上海、東京、紐約等九座城市,她的寫作聚焦在全球文化現象,直擊當代人的生活本質。她的作品《第三人》曾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而《群島》也於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獲得「小說獎」首獎。《群島》由刻畫了多個角色的心理掙扎、政治胸懷和愛情觀,生動地呈現了台灣備受爭議的時事議題和社會變遷。

二、內容摘錄:

雖然網路改變了社會的知識結構,拓展了資訊傳遞的寬度與速度,但人性依舊如故。(p.65)

真實的生理距離給了人們安全感以及自以為是的超然性。(p. 169)

世界從來不完美,生命之所以美好,正因為它夠強大,能包容不幸,原諒缺憾,擁有創造的力量。(p. 139-140)

三、我的觀點:

《群島》是鮮活的。它從不同視角延伸,活出了不同時代和世代的人生,也從這些視角裡洞悉了台灣社會的變革。在讀這本書時,我彷彿成為了一個傾聽者,聽著關於愛情關於政治的各種觀點。

而在網路的虛擬宇宙裡,這個「我」可以是任何人。作者從這個概念延伸,從不同角色的主觀視角去描述了他們的情感觀和世界觀。在他們各自的視角裡,台灣不同的時代和世代有著全然不同的樣貌。林莉蓮作為二十幾歲的新時代年輕人,在臉書上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憤青,用三言兩語去煽動輿論。她為了自由做思想鬥爭。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李憲宏眼裏,她不過是一個冷漠的情人。而在阿榮眼中,她是一個為了男人苦惱的典型台灣女孩子。在王世傑眼中,她就如其他拿著手機刷臉書的路人一樣逐漸疏離。我認為群島的意義就深藏其中。島嶼看似孤立,卻終究是被大海連結的,就如人們被網路連結一樣。在決定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在決定曝光包裝後的日常和思考時,「我」就成為了「我們」或是「他們」。而這一轉變也將個體獨特性消磨殆盡,因為所有人的秘密都公諸於世,我們也將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就如阿榮在最後寫到「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我有秘密」,定義我們的是不被公諸於世的那一部分。這一部分可以是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繁瑣小事,是在生氣時的習慣性動作,或是一句讓人記憶深刻的電影台詞。這些不一定驚天動地,但他們都構成了不可取代的、獨一無二的「我」。

我們會愛上不該愛上的人,會經歷心痛。我們會尋找自己,會嚮往更好的生活,會失敗,也會迷茫。但正因此,我為我,你為你。這些獨特的情感都不能被臉書精準捕捉。

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嘆時代的變遷。書中王世傑對社群軟體的唾棄並非沒有依據。在那個網路還不那麼發達、手機像素低下、instagram還未成立的時代,記錄日常並不是一個需要包裝的事。過年時,我翻出了一台塵封已久的dv機和一盒光碟。光碟裡記錄著一些我的珍貴片段,有幼兒園畢業典禮的表演片段,也有和好朋友一起出遊香港的旅行片段。紀錄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多麼珍貴和稀缺的一件事,也因如此人們把生活焦點放在生活上,而不是為了紀錄做一些無謂的包裝。記錄日常固然不是一件壞事,可是在記錄的同時,我們逐漸忘記了怎麼生活、怎麼活在現實中。instagram普及後,我們習慣了被instagram上的貼文定義生活片段,卻忘記了真正的生活並沒有那麼精彩。真正的生活是平淡的,並未被過多絢麗多彩的片段妝點。就和阿榮的生活一樣,大多數的人選擇兢兢業業的過活,是一個不起眼的透明人。但在instagram的包裝下,彷彿每個人都住別墅、開跑車、買名牌。生活變得不再純粹。

同樣作為一位互聯網用戶、一位當代台灣青年的我也是如此被社群軟體影響。我在疫情之前鮮少碰手機,更別提社群媒體。那時的生活很單純。晚上出去聽歌打球30分鐘,洗漱完後看看書。在接觸到instagram後,我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和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都變成了划ig,看看又有什麼新鮮事。我開始擔心我發的東西符不符合大眾審美,每天在限時動態上發表言論會不會造成他人困擾。我的樂趣來源也從生活中的小確幸變成了收穫關注後的滿足感。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說「無人為孤島」,但變成了群島的「我們」也開始忘記,在那茫茫的海洋之下是光照不到的黑暗,是他人看不見的生活本身。我們的生活在當下,不在手機上。

四、討論議題:

網路對當代人生活的影響是什麼?
被網路連結真的是一件只有利沒有弊端的事嗎?

© 2023 林口康橋中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