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安寧、生者安心

優等
指導老師:邱振男
班 級:1002
作 者:陳宥任
參賽標題:逝者安寧、生者安心
閱讀書名: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勇敢而發真心話
書籍作者:陳志金
出版單位:原水城邦文化出版
出版年月:2020年3月29日
版 次:初版十刷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陳志金,人稱阿金醫師,目前為奇美醫學中心ICU主治醫師。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述了自己在加護病房做為主治醫師的種種經歷與見聞,強調如何與病患家屬「良好溝通」,如何幫助每一位臨終的病人「安寧善終」,使醫病關係健全,並藉由一次次經歷逐一分享自己與病患、家屬的感動故事。
二、內容摘錄:
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白面臨死亡過程的恐懼及不安,而安寧是可以幫助最多死亡病人的一個領域。(p.105)
父親不太會跟我講什麼大理想或大道理 ,但他常說的「勤有功、戲無益」「做人要有志氣」「有恩必報」道三點,我倒是從以前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也盡量都遵照辦理。(p.115)
「一句話」雖然很省事,可以阻斷別人再來煩,但卻是給人家一種冷冰冰、沒有熱忱的感受。(p.132)
三、我的觀點: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不論你願不願意面對,它終是會到來。加護病房可以說是生與死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加護病房的醫師、護理師是奮不顧身守在這裡的守門員,阻擋每一個不幸到這裡的病患並提供救治。救治成功,就有機會幫助患者重回以往的生活與家人團聚;不敵病魔,又該如何讓病人「善終」,又該如何幫助家屬走出傷痛與自責,就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重點。
陳志金醫師曾說:「在加護病房,無論再如何努力,平均10個病人裡會有2個人救不回來,但這個20%的機率,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就是全部。」看到原本一起生活的家人,如今身上插著大大小小的管子,氣息微弱地躺在病床上,任誰都會希望醫師能救治親人脫離病痛,重回以往的生活。但有時,醫師全力以赴仍無法阻止死亡的發生,那為何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醫師還要給予急救措施?甚至壓斷幾根肋骨,讓與我們無冤無仇的病人在最後一刻仍承受著痛苦而離開呢?其實醫師自己也知道這時進行急救只是杯水車薪,使得死亡晚一點降臨罷了,倘若能幫助病人進行「安寧善終」,或許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急救方式。只是病房外的那些親人,似乎不見得會這麼想。
人生在世,我們面對挑戰或是挫折時,往往都會鼓勵自己或是他人要堅持努力到最後一刻,但這個成功致勝之法又真的合適於在生命終點時,用來挑戰死神嗎?其實以醫療現場的統計來看,進行已經沒有意義的CPR,真的只是進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也讓每一位醫療人員及家屬增添心理上的折磨。所以有時候醫師不如在這個時刻,盡量幫助病人進行安寧善終,並與家屬溝通,討論出對病人最好、受苦最少的治療方式,使得病人更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不留罣礙,不留遺憾。因此除了幫助病人以外,如何給予家屬關懷,也是身為一個醫療人員需要考慮的一環。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誡我們做事應該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尤其在面對病人臨終的敏感時刻,與家屬的溝通或進行哀傷輔導時,更應該將「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八個字謹記在心。是以,我認為與家屬溝通時要用四心,也就是細心、用心、耐心與同情心,不能只顧著講自己想講的,過程更不可以只用冷冰的一句話概括,應站在家屬的立場,說家屬聽得進去的話,即使是事實也應該考量家屬聽後能否接受,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家屬了解情況,當然過程中也不能讓家屬的情緒給影響,而失去理性的判斷。進行哀傷輔導時,則要引導家屬完成作者所說的四道,也就是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使的病人得以善終的同時,家屬也能更快走出悲傷,撫平傷痛,學會放下,邁向未來。
作者在書中道出自己於加護病房裡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分享了與家屬及病人的感人故事,於這些案例裡,展現了自己想要貫徹「救病人,也要救家屬」的理念,這是讓我最為敬佩的。因為我們常常會僅侷限於眼前的事物,卻忽略問題所延伸造成的影響力。而陳醫師在面對生命的脆弱的同時,也面對著一個個失去至親,無法走出傷痛的家屬,即便病人家屬並非醫師之職責,仍不遺餘力地貫徹自己的始終,用四心四道引導家屬走出悲傷,幫助每一位家屬,這樣的心態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回顧生命之路,親人離世之痛固然椎心,但在親人生命的終點,利用四道盡量滿足逝者最後的願望,重新凝聚家人間的情感,化解親人之間多年的芥蒂,讓逝者不留遺憾地走完最後一程。也許日後回首查看這一個過程,也許不只有傷心與淚水,也可以有歡笑。
四、討論議題:
1.在親人生命的最後,我們該如何向他/她道別呢?
2.面臨須告知病人家屬放棄急救時,該如何開口?